青铜纹饰,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自早期青铜器的出现开始,纹饰便成为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展示了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青铜纹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还能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青铜纹饰的形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物纹、变形动物纹等。
一、动物纹
1.兽面纹
旧称“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饕餮纹局限于“有首无身”的定义,而此类纹饰许多是带有身体的,只是有时身体太小容易忽略,为了表述严谨,现大都统称“兽面纹”。
基本特征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目视前方,面部狰狞,可能有角(牛角、羊角、鹿角、龙角等),可能无角,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形象更加具体的兽面纹目上还有眉,目侧还有耳。
图示:
实例:
兽面纹青铜觚
兽面纹铜方鼎
2.龙纹
国人对龙的崇拜自古有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祥瑞、尊贵、权力的象征。
在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地位非常重要且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纹样。龙纹的种类相当繁多,按照龙的形态,可大致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双头龙纹、双体龙纹六种。
2-1夔龙纹
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长条,龙头口大张,尾部卷曲,有一足、两足或者无足,通常对称式出现。
图示:
实例:
夔龙乳钉纹簋
2-2顾龙纹
顾,有回首之意,顾龙即指作回首状的龙,除了头的方向不一样,基本形状与夔龙纹大体相似。
图示:
实例:
外叔鼎
2-3蟠龙纹
又称“卷龙纹”,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也有龙首尾相接的。
图示:
实例:
蟠龙纹铜盘
2-4交龙纹
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图案,称作“交龙纹”。而两条或以上的小龙互相缠绕,组成一个纹饰单元,密布于器物表面的交龙纹饰又称“蟠螭纹”。
图示:
交龙纹
蟠螭纹
实例:
青铜错金银交龙纹兽耳壶
蟠螭纹提梁壶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叫做“蟠虺纹”的纹样,与蟠螭纹极为相似,图样为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蟠螭为缠绕的无角小龙,蟠虺为缠绕的双头小蛇,通常情况下,以形体的大小作区分,认为形体较大的就是蟠螭纹,而形体较小的就是蟠虺纹。
图示:
实例:
青铜蟠虺纹盆
2-5双头龙纹
一个龙身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即两龙共用一个躯干。在青铜器上,这种纹饰主体大多呈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条。
图示:
2-6双体龙纹
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对称展开,即两龙共用一个头部。纹饰呈带状,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
图示:
实例:
青铜乳丁双体龙纹四足方鼎
3.凤鸟纹
凤,在神话传说中,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人们视之为吉祥之鸟。凤鸟纹,圆眼,弯钩尖喙,华冠,尾部上翘,后拖长羽。
图示:
实例:
青铜垂冠凤鸟纹簋
青铜凤鸟纹出戟尊
4.鸱鸮纹
又称“鸮纹”,猫头鹰形态,两眼圆睁,头上有角羽,下部有对称的翅膀,喙宽而厚,有些眼球周围有面盘羽毛。鸱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代被推崇为“战神鸟”,为克敌制胜的象征,也是商人精神的寄托。
图示:
实例:
青铜鎏金鸱鸮尊
青铜鸮纹觯
5.蝉纹
两只大目,体躯作长三角形,上部作圆角,腹部有条纹,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以横排或纵排排列呈条带饰连续出现。
一方面,蝉有着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蝉纹被广泛用于食器上,大约是取饮食清洁之意;另一方面,蝉又名复育,蝉生卵化蛹、蛹破壳为蝉,这种蜕变在古人看来代表的是周而复始、永垂不朽的生命,因此,蝉纹还象征着永生。
图示:
实例:
青铜兽面蝉纹鼎
青铜蝉纹双铺耳四方壶
6.其他动物纹
龟纹
象纹
蛇纹
蟾蜍纹
二、植物纹
1.花卉纹
由花草、缠枝构成,可交叠、平铺组成完整的画面,也可重复为带状环饰器身。
图示:
实例:
青铜浮雕四季花卉纹双耳四足鼎式炉
青铜缠枝花卉纹三足大炉
2.蕉叶纹
呈三角叶片状,按顶角朝向大致可分为仰叶和垂叶两大类,大多出现在器物的颈部和口沿,环绕一圈分布,其内常填以其他纹样,如饕餮纹、云雷纹等。
图示:
实例:
青铜饕餮蕉叶纹觚(仰叶)
兽面垂叶纹贯耳壶(垂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