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介绍标题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龙的一个神话传说,意思是,龙生下九个儿子,九个儿子皆不成龙,都有各自独特的形象和特征,且彼此的品性、爱好也有很大的差异。

龙生九子介绍

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关于龙九子具体为哪九子,众说纷纭,通说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版本为:囚牛(qiú niú)、睚眦(yá zì)、嘲风(cháo fēng)、蒲牢(pú láo )、狻猊(suān ní)、霸下(bà xià)、狴犴(bì àn)、负屃(fù xì)、螭吻(chī wěn)。

衍古造器紫砂
龙生九子壶创作标题

以该版本的龙九子形象为基础,衍古造器原创设计、全新打造了【青铜系列·龙生九子】紫砂壶。

此【龙生九子】系列紫砂壶的推出,不仅是对品牌青铜器系列作品的延续,也是恰逢龙年之际,以龙九子传说为灵感,所作的一次有趣而富有创意的、新的尝试。

龙生九子全图

1.青铜器系列的延续

衍古造器一直致力于青铜系列紫砂壶的开发与创作。紫砂作为日常用器,与青铜器物的结合,为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实用性和艺术性达到巧妙的平衡。青铜器作为古文明中的瑰宝,常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紫砂壶与青铜装饰的完美结合,可以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元素得以传承,展现不同文明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感受到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铜系列紫砂壶表面对仿铜锈技术的极致运用。泥绘工艺做粉浆手法造就了壶表近似青铜古器的奇妙质感,这种纯以紫砂材质诠释青铜锈斑的方式,虽然费时费工,制作不易,但最终呈现的效果极佳。仿铜锈技术的极致表达,于外观上,为紫砂器增添了古朴的氛围,于内,是对匠人们精湛手工技艺的生动呈现。

2.龙九子元素的新尝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对于中华人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选择以龙九子传说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与时兴的主题,为紫砂壶注入了新的故事和灵魂。 在龙年之际推出这一系列作品,既是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龙年吉祥的精彩呈现。龙生九子的主题一方面展示了对传统神话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寓意着幸福吉祥、繁荣昌盛,在保留了传统韵味的同时,使其更具时代感。 这种新尝试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龙生九子作品标题

选用原矿紫泥制作而成,壶表采用全手工多层泥绘工艺做粉浆手法修饰出青铜器的古朴色泽和触感,制作难度相当大,与市面手法不同之处在于,可泡养出青铜锈斑肌理,老味愈发浓厚。 全器将青铜器与紫砂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是精巧而各有特色的器型,还是古器般的质感,抑或是壶钮的雕塑工艺,都值得细细品赏。

1.囚牛壶

龙生九子囚牛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囚牛”紫砂壶,取形于【西周晚期·丹叔番盂】,身筒高挺,丰敛有致,底部略微内凹,高颈之上,壶盖恰好嵌入壶口,大小合适,既无卡盖之虞,又无晃动出声之嫌,盖中盎起的平台塑一龙长子囚牛为壶钮,流、把纤巧灵秀,线条曲直自然。壶腹、盖面分别装饰一圈夔龙纹,与仿青铜壶表肌理相互映衬,美观而具文化意蕴。此壶器型端正挺拔,装饰古朴雅致,寓精巧于练达之中。

文化知识:丹叔番盂

西周晚期丹叔番盂

丹叔番盂,为西周晚期器物,盂在古代多为盛水器,有时用作盛食器,2000年7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许家砖厂,现收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规格:通高27.7厘米,口径39.9厘米,重11千克。

外形:高身筒,总体似盆形,两侧有带环双耳,内壁有铸铭“丹叔番作宝盂”两行六字,故称其为“丹叔番盂”,丹为藩国名,叔为家中排名(古人常用伯仲叔季来为家中的儿子排名,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幺儿),番是盂主的名字。

— 囚牛介绍 —

囚牛(qiú niú):龙九子中的老大,其母为牛。

典籍记载:

“囚牛好音,形胡琴上。”(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

“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明·李东阳《怀麓堂集》)

龙生九子囚牛形象图

形象:

囚牛,有鳞角的黄色小龙,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由于囚牛常蹲在琴头上欣赏音乐,琴头便刻上它的形象,这个装饰一直沿用至今,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仍刻有龙头的形象,被称为“龙头胡琴”。

神话传说:

痴迷于音乐的囚牛,常常化身人形,走名城访才俊,游历华夏大地来寻访悦音妙曲。一位名叫玛雅的彝族少女在泸沽湖畔弹奏月琴,囚牛被她的琴声深深吸引,此后他们便每天一起品音论乐、谈天说地,渐渐互生情愫。然而人神之恋触犯了天条,天庭派人捉拿囚牛,带回去砍头示众,囚牛表示愿意伏法,只愿死后头颅能安置在玛雅的月琴之上,日日聆听她的琴声。

寓意:

音乐的守护神: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具有强大的音乐天赋,并且对音乐有着近乎疯狂的执迷。除了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2.睚眦壶

龙生九子睚眦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睚眦”紫砂壶,创作灵感源自于【西周中期·十三年兴壶】。身筒高,壶腹沉,壶口到壶底的弧线优美而流畅,在接合的腹部加贴一圈皮带线,既有掩盖接痕、增强镶接牢度之用,又具装饰效果。 长直流,大圈把,壶底外撇三足,简洁凝练,正气凛然。盖面一圈云纹,簇拥着盖中央的睚眦(龙二子)形兽钮,颈部一圈扁圆线,线以下饰蕉叶纹,内部填充龙形兽面纹。近似青铜质感的壶表,加之青铜纹饰装点,流露出浓浓的古朴味道,仿佛穿越时空,亲身领略千年前的古老文明。

文化知识:十三年兴壶

西周中期十三年兴壶

十三年兴壶,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现收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规格:通高59.9厘米,口径16.8厘米,重15.51千克。

外形:器形体庞大,造型庄重,纹饰古朴。侈口方唇,颈细長,腹扁圆,兽首衔环双耳,矮圈足沿下折,盖有长子口插入器口内,捉手作圈状。盖沿饰重环纹,盖顶饰团烏纹,腹饰鳞带纹,圈足饰环带纹,均以云雷纹填地。铭文记载到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王在成周赏赐兴衣物鞋子的事情。铭文中有两字为赤舄,这是一种加有木底的浅帮鞋子,用皮革、葛为面,染成各种颜色,底部上层用麻或布,下层用木,一般是举行重大仪式上穿的礼制用鞋。

— 睚眦介绍 —

睚眦(yá zì):龙九子中的老二,其母为豺狼。

典籍记载:

“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明·李东阳《怀麓堂集》)

龙生九子睚眦形象图

形象:

睚眦,豺身龙首,双角向后紧贴背部,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见其形象作为图腾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对敌人产生震慑,睚眦逐渐成了冷兵器的器魂。

神话传说:

相传睚眦虽为龙种,然相貌丑陋,身似豺狼,受到龙王嫌弃,其母亲苦苦哀求才得以苟全性命。于是它便拜别家门,浪迹天涯,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一日,周文王姬昌在睡梦中见龙神将至,醒来后经过占卜寻到了龙子睚眦,在与之交谈中,深有感悟,于是下决心伐纣。睚眦对周文王极力指点,并向他引荐了姜子牙。周文王驾崩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开始伐纣,最终击溃纣军。武王进行封赏,睚眦已经不辞而别,于是下令命工匠在刀柄吞口之处雕铸睚毗像,世代流传,以谢龙子睚眦辅周之恩。

寓意:

1.驱妖避邪:睚眦形象威武霸气,嗜杀喜斗,令人胆寒,是克煞邪恶、逢凶化吉的化身。

2.警示意义:睚眦小肚鸡肠,对于极小的怨怼都无法容忍,警示人们不要因小事而动怒,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睚眦必报这种性格的负面评价。

3.嘲风壶

龙生九子嘲风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嘲风”紫砂壶,造型融合紫砂器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品【西周·鱼伯鎣】,大胆创新所作。壶腹圆融饱满,三只撇足支撑壶体,为敦厚稳重的壶身增加轻盈之感,壶底亦随三足勒成三瓣。 嵌盖略出壶口,从平展的边沿至中心渐隆,正中央的壶钮雕出龙三子嘲风的形象,引颈望天,气势恢宏,制式虽小巧,细节却雕刻得细腻精到,足见功力。长流直挺如宝剑出鞘,圈把力度十足,纤细之态衬得壶身更为丰腴圆润。腹部环饰象征权威与尊贵的夔龙纹,与盖面夔龙纹呼应有致,古拙美感尽显于一壶。

文化知识:鱼伯鎣[yíng]

西周鱼伯鎣

鱼伯鎣,西周时期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1974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国墓地一号墓乙室,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规格:通高21.7厘米,器身高15.5厘米,口径14.5厘米,腹深11厘米,重2.55千克。

外形:鎣体与盉器形相似,有盖,上有圆形捉手。器身侈口,敛颈,鼓腹,前有管状形流,后有兽头单鋬,分裆,三柱足。盖沿设钮环与器身鋬相接。此器通体有纹饰装饰,盖面及颈部饰斜角云雷纹,腹与近足处饰虎头兽面纹,分裆处饰三组小兽头,通体无地纹,此器盖内、器腹同铭,铸有“鱼白(伯)自乍(作)般(盘)鎣”。这件鎣与同墓的鱼伯盘同铭,纹饰风格也接近,应为鱼伯生前同时铸造的一套水器,盘鎣相配是西周中期之初新出现的水器组合。

— 嘲风介绍 —

嘲风:龙九子中的老三,其母为鸟(凤)。

典籍记载:

“三曰嘲风,好险,以置殿角。”(清·吴肃公《明语林》)

龙生九子嘲风形象图

形象:

嘲风,形似走兽,喜欢冒险和登高望远,常以其形象作为古代建筑中的殿角装饰。

神话传说:

据传,一年中秋佳节,皇宫大摆宴席以庆祝节日。但由于空气干燥,厨房里的火源失控,火势迅速扩散,整个宫殿都陷入了火海中。就在此时,喜好四处漫游的嘲风正巧躺在皇宫的屋檐下休息,它看到火势渐渐烈过来时,主动冲出来,翻滚云雾,高声轰鸣,乌云迅速在天空中汇聚,大雨倾盆而下,最终扑灭了大火,保住了宫殿和赴宴人员的性命。因此,皇帝对嘲风心怀感激,命工匠将其雕刻成雕像放置在殿角,祈求它可以永远保佑皇宫平安无事。

寓意:

1.前程无忧:嘲风喜欢在高处远眺,故而能够预知趋势、探知未来,保佑平安吉祥、前程无忧,是从事高危行业、极限运动、安全防护、战略规划、市场预测、风险防护等职业的人员的守护神兽。

2.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为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4.蒲牢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蒲牢”紫砂壶,在【西周早期·陵罍】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设计而得。身筒似圆而方,隐约可见四面镶接、肩腹折合,转折过渡的位置,以弧线形式处理,壶底为正四方,壶口收拢为圆形,上压圆形嵌盖,直筒壶流,环形执把,质朴大方。 壶钮的设计是为点睛之笔,塑龙四子蒲牢气定神闲地伏于盖中央,精工细作,形神生动,壶身四角分饰龙形兽面纹,威武磅礴,气势雄浑,从中得以窥见历史沉淀的厚重之感。整壶既有方器的挺拔正气,又有圆线之流畅美感,圆中寓方,刚柔相济,耐赏耐品。

文化知识:陵罍[léi]

西周早期陵罍

陵罍,西周时期的盛酒器,1976年12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现收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规格:通高38厘米,口横14.8厘米,口纵13.8厘米,腹深33厘米,重7.9千克。

外形:方口,直颈,折肩,腹下敛,外侈圈足,肩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下腹有浮雕兽首,口沿、颈部和圈足饰有弦纹,肩饰冏纹和浮雕牺首纹,口内有锦文八字,记陵为其父日乙作器。

— 蒲牢介绍 —

蒲牢:龙的第四子,其母亲为蛙。

典籍记载:

“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三国·薛淙《西京赋·注》)

龙生九子蒲牢形象图

形象:

蒲牢,似龙但比龙小,平生好音好吼,其形象常见于洪钟提梁的兽钮。

神话传说:

相传蒲牢在龙宫中天天大嚷大叫,吵得整个龙宫不得安宁,龙王烦躁不已,便把蒲牢驱赶出去,龙宫终于得以恢复平静。蒲牢本就胆小,尤其害怕体型巨大的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它就会乘风爬上浪尖,对着鲸鱼发出巨大的吼声,把鲸鱼的身体从水中震出来,尽管这些鲸鱼一直围堵,但只要蒲牢持续的吼叫,就可以逼退鲸鱼,冲出它们的围堵。人们根据蒲牢好鸣的特点,将其铸为钟钮,而把敲钟的长木杵雕成鲸鱼的形状。敲钟时,鲸鱼一下又一下地撞击蒲牢,助其鸣声远扬,响彻云霄。

寓意:

1.祛灾避祸:蒲牢声音嘹亮,威震八方,邪祟、灾祸难以接近,是带来好运的象征。

2.声名远扬:蒲牢吼叫声相当洪亮,制成兽钮洪钟后,被敲击的声音更是传播得非常之远,因此具有声名远播、闻名遐迩之意。

5.狻猊壶

龙生九子狻猊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狻猊”紫砂壶,以【商代晚期·父丁盉】为造型基础,大胆创新设计。壶体上窄下丰,流畅的线条变化强化了律动的视觉效果,壶底勒出等分三囊块,每个囊块各置一足,三足外撇,分布均匀,稳稳承托起壶体。 严密嵌于口沿的壶盖坡势平缓,盖沿略大于颈周,盖顶塑龙五子狻猊为钮,直流利落伸出,出水通畅不涎水,正耳把对称安置,与壶流均势。盖面、颈下饰一圈夔龙纹,古老的纹饰赋予紫砂制器别样的魅力。

文化知识:父丁盉(hé)

父丁盉

父丁盉,商代晚期用于温酒、调和酒水的铜制器具,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镇蔡家河村,现收藏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规格:口径9厘米,腹深15.6厘米,通高27厘米,重3.2千克。

外形:器体是圆腹罐,侈口束颈,管状流,三棱锥状足。半球状盖,圈足状鋬,鋬上有兽首,“8”字形链将盖与鋬连接在一起。盖、颈部饰圈带纹、饕餮纹。器盖内铭文3字,鋬内器壁铭文3字。

— 狻猊介绍 —

狻猊(suān ní):龙的第五子,其母为狮子。

典籍记载:

“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穆天子传》)

“狻猊如彪猫,食虎豹。”(《尔雅·释兽》)

龙生九子狻猊形象图

形象:

狻猊,形似狮子,獠牙竖耳,孔武有力,但性格却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其形象常被塑成雕像于庙中佛前蹲坐,或出现在香炉上的脚部作为装饰。

神话传说:

一说,释迦摩尼佛看重狻猊的稳重和喜坐,再加上它的脸青面獠牙,宛如狮子一般,也有威慑镇魂的作用,便将其收为坐骑。

此外,还流传着另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中原有两个国家开战,战争持续了很多年,政府征收严苛的赋税,再加上无休止的征兵,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大街凄凉萧瑟,没有一点生机。就在百姓陷入绝望的时候,一群身穿金色盔甲、手持红缨长矛、坐骑为狻猊的战士从天而降,平息了两国争端,让人间恢复了宁静,人民生活重回祥和安宁。而这群正义之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没有人知道他们何去何从。不过骑着狻猊的勇士们的英姿,却深深地印在了百姓的脑海中,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狻猊铁骑。

寓意:

1.保护住宅:狻猊喜好烟火,能吞吃火焰,这意味着它不怕火。而我国古代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遇或即燃,所以把狻猊雕刻在房顶,有保护住宅的作用。

2.权力和尊荣:在古代,狻猊的形象往往被用在军事装备或城池的标志上,象征着强大的军力和不可侵犯的疆土;同时,狻猊也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其威武的姿态和高贵的气息彰显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

3.纳福纳祥:狻猊在寺庙中受人供奉,终日与袅袅香烟相伴,是非常神圣的瑞兽,可以扭转运势,保佑事事顺心如意。

6.霸下壶

龙生九子霸下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霸下”紫砂壶,造型取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品【西周·井姬龙纹鼎】。壶腹圆鼓饱满,下承三柱足,高高托起壶身,上接直而挺的高颈,微盎的壶盖嵌入壶口,盖上塑龙六子霸下为钮,霸下龟背坚硬似铁,头颅高昂,气势十足。 长直流胥出利落,耳形把自壶颈起,划出一条圆融规整的弧线后隐于壶底,流把对应和谐,使得拿放、倾倒时更加得心应手。盖面、颈部各饰一圈云纹,古韵浓厚,寓意吉祥,具祥瑞如意、步步高升之美好祝愿。

文化知识:井姬龙纹鼎

西周井姬龙纹鼎

井姬龙纹鼎,西周时期的一种食器,1974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国墓地二号墓,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规格:通高20.5厘米,口径16.4厘米,腹深13.4厘米,腹径20.3厘米,重3.594千克。

外形:圆鼎,有盖。盖面有三个阶梯状捉手,盖与器子母合口,两方形附耳,深腹圆鼓,腹底下垂,三柱足。盖面及腹部饰一周回首、分尾夔龙纹,云雷纹衬地,这种夔龙纹造型较为奇特,与一般夔龙纹在造型上有较大差异。腹内底铸有铭文五行二十四字,“井姬归,亦列祖考夌公宗室,□孝祀孝祭,鱼伯作井姬用鼎簋。”依据铭文可知,此为鱼伯为其妻井姬所铸。

— 霸下介绍 —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龙的第六子,其母为龟。

典籍记载:

“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清·褚人获《坚瓠集》)

“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本草纲目·介部》)

龙生九子霸下形象图

形象:

霸下似龟但有齿,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其形象常见于碑座下的龟趺。

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时期,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到处乱窜,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将其镇压在接连天地的石碑下。

寓意:

1.权利地位:古代皇帝的陵墓前,就有许多霸下的雕像守护着陵墓,意味着守护皇权和国家的安宁;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霸下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

2.稳定吉祥:霸下的形象被雕于石碑下的基座,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只能稳稳地驮着石碑,寓意稳定、吉祥。

3.长寿健康:霸下融合了龟的特征,龟历来被视为可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长寿动物,故而霸下也被赋予了长寿的象征。

7.狴犴壶

龙生九子狴犴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狴犴”紫砂壶,四方壶体,修长高耸,中部鼓凸蕴力,线条富于变化,丝毫不显直楞,盖面至底沿四棱作抽角处理修饰,盖中拱起方形平台,壶顶雕塑龙七子狴犴为钮,回首顾盼,霸气庄重。 圆直流、圆耳把对称置于两侧立面,比例和谐,曲直变化有致,以精细的雕刻手法刻夔龙纹环绕壶身一周,纹饰立体感强烈,繁复而典雅,丰富了壶体的装饰效果,打破方器的沉闷感。方正硬朗的形体,恰似印章,有审判之意,与狴犴明辨是非的正义形象殊途同归,整体气韵十分相合。

— 狴犴介绍 —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龙的第七子,其母为老虎。

典籍记载:

“狴犴好讼,亦曰宪章。”(清·王晫《龙经》)

龙生九子狴犴形象图

形象:

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讼,又有威力。狱门上方那虎头形的装饰,以及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面,便是其形象。

神话传说:

相传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狴犴的官员,乃是狴犴下凡历劫化身而成。狴犴主管监狱事务,为人刚正,绝不容私,给他送礼要求照顾狱中犯人的请求都被他严词拒绝,因此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宋高宗赵构迷信风水,常常请道士为其算命,一道士被奸人收买,在给赵构卜卦时,故意把龟壳摔在地上,一分两半。赵构大惊,忙问卦象如何,道士支支吾吾不敢说话,等到赵构不耐烦的时候,说出了“犴裔乃瘟神”五个字。 赵构让秦桧处理此事,秦桧便抓来狴犴准备问斩,狴犴公正无私之性情世人皆知,老百姓纷纷为其鸣不平。狴犴一声长叹:“我狴犴处处为国为民,绝无私心,到最后却被奸佞之臣污蔑,就算是死了也要找你们算账!”说完狴犴便被砍了头,老百姓失声痛哭,只见突然雷声滚滚,一只巨兽凭空出现,在天空中“麟头豸尾西龙翼,足踏祥云照九州”,一个摆尾把道士和众多奸臣扫飞,掉在了山石缝隙中,又一个摆尾,巨山崩塌,将这群人全部埋在其中,严惩了恶人。

寓意:

1.正义与秩序:狴犴形象威风凛凛,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旧时牢狱囚门,面阔而矮,门上雕狴犴,喻此门吞恶人于腹,弃恶从善后方可再被吐出;除了装饰在狱门上外,狴犴还匐伏在官衙大堂两侧,虎视眈眈,环视察看,以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2.辟邪与守护:在民间信仰中,狴犴也被视为一种辟邪驱魔的神兽,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人们通常会将狴犴的形象绘制在门神、符咒等物品上,用以辟邪驱鬼,保佑家庭平安。

8.负屃壶

龙生九子负屃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负屃”紫砂壶,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品【商代晚期·祖丁父已卣】为原型,创新设计而得。深腹圆鼓挺括,仿佛可容万物,壶腹向上渐内收,至壶口再外放,线条变换多端,流畅而优美,整体如同一只束口袋。 身筒扁而不塌,重心下沉,底内凹,有撇足三只,更显敦实稳重,平肩无颈,口盖紧密无间,虚嵌盖上设龙八子负屃形钮,呈仰头蹲坐之态,口沿一侧自然拉长,胥出鸭嘴流,耳把上带飞扣,宛若龙尾。腹上、盖面各饰一圈双头龙纹,相映成趣,增加了整壶的装饰效果。

文化知识:祖丁父已卣(yǒu)

商代祖丁父已卣

祖丁父已卣,商代晚期的盛酒器,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规格:通高30.4厘米,口径11.6×15.5厘米,重5.9千克。

外形:扁体提梁卣,直口,平折沿向内出台,口部横截面呈椭圆形。有盖,盖顶隆起,中心有一菌状钮,盖下有长折沿与器颈扣合。器腹上部两侧有双半环形耳连接索状提梁。器腹圆鼓,腹底圜收,下接圈足外撇。器盖上饰一周以连珠纹镶边的菱格云雷纹,以两道浅脊分隔。器腹上部有纹饰一周,以双耳为界,以浮雕兽首为对称,分两组,饰连珠纹镶边的菱格云雷纹。圈足饰两道凸弦纹。器盖同铭各四字“祖丁父已”。

— 负屃介绍 —

负屃(fù xì):龙的第八子,其母为青龙。

典籍记载:

“一曰负屃,好文,今石碑两旁龙是。”(明·陈洪谟《治世余闻》)

龙生九子负屃形象图

形象:

负屃,外形最接近龙,雅好斯文,酷爱文学,擅长舞文弄墨。石碑顶部或两边的文龙就是以负屃的形象为基础创作的,两龙互相盘绕着,和底座的霸下相配,更觉壮观。

神话传说:

在龙宫里,负屃是文学天才,但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不够高,于是化身为一个白衣书生,游历天下,读遍天下之书,以便可以成为文学大家。每次当他看到文学上的佳作时,总是难以离开。据传,负屃幻化成人形,来到海边城镇游览,在那里遇到了几位有才学的人在评论碑文。 负屃一眼便知道碑文的含义,但他并没有说话,在那里站着观看了半天,没有给任何人指点,这让人们充满了疑惑。但最后,负屃还是忍不住揭示了答案,他向那些有才学的人讲述文学之道,并且回答了他们的所有问题。在场的其中一个人发现了隐藏在长袍下面的龙尾,意识到负屃是龙子,果然如传说一样学识渊博。此事被当时制作海边石碑的工匠得知,于是他们在石碑的设计中加入了负屃的形象,这也使得石碑增添了一份威严。

寓意:

1.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中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冰冷的图案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

2.学业有成:负屃是文学底蕴深厚的神兽,除了施于石碑上外,还常被装饰在砚台等文房用具上,激励人们勤奋学习,文学造诣步步高升,早日考取功名。

9.螭吻壶

龙生九子螭吻紫砂壶

此款“龙生九子之螭吻”紫砂壶,造型源于【西周中期·伯几父簋】。身筒扁矮,上丰下敛,壶底置外撇三足,小巧灵秀,更衬壶身大气稳重,大口敞阔,利于投茶,直流,正耳把,简练周正,略高出壶口。 嵌盖之上卧一兽形钮,龙头鱼身,尾部卷翘,是为龙九子螭吻,壶身饰一圈云纹,穿流、把而过,盖面亦饰云纹与之呼应,气韵和谐统一。

文化知识:伯几父簋(guǐ)

西周伯几父簋

伯几父簋,西周中期盛放食物的器具,1981 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一号墓,现收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规格:通高18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21.5厘米,重4.8千克。

外形:器敛口,鼓腹,带盖,兽首衔环耳,圈足下有三个兽面扁足。器盖、口沿饰以云雷纹填地的昂首分尾鸟纹,器腹部饰瓦楞纹。西周中期开始,简洁爽利的瓦楞纹开始广泛流行,常用作簋、盨、匜上的装饰图案。盖内壁和器内底铭文相同,共14 字,记载作器者为伯几父。

— 螭吻介绍 —

螭吻(chī wěn):龙的第九子,其母为鱼。

典籍记载:

“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

龙生九子螭吻形象图

形象:

螭吻,吞脊兽,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是龙与鱼结合所生,所以螭吻又叫鱼龙。龙头鱼身,口阔噪粗,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喜欢吞火,也能喷浪降雨,通常可见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神话传说:

相传,螭吻每每看到有烟火升腾的地方,就过去吞食火焰,并喷出雨水,借此寓意,古人就把他当做了避火兽设置在建筑的屋脊上,因螭吻生性好动贪玩,又在它身上加了一柄宝剑。此宝剑据说是北宋时期被封为“神功妙济真君”的许逊之物,古人将其插于螭吻背上,一来是想用宝剑压制螭吻,让它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屋脊上,永远在此镇宅,二来许逊是仙人之身,其宝剑亦有灵力,以此恐吓妖魔鬼怪。

寓意:

辟邪镇宅、预防火灾: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镇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塑成张口吞脊状,作消灾灭火之用。

衍古造器文化传承标题

衍古造器非常愿意通过更多的互动与交流,促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古朴典雅的上古器物,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以及跨时代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存在感和影响力。

希望衍古造器在文化领域进行的传承和推广,能够让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被更广泛地认知和欣赏,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